薄荷汁怎么熬出来透明?
薄荷汁怎么熬出来透明?
做法
1准备芒果、黑木耳养生露、鲜奶、冰火与薄荷叶食材。
2将芒果削皮、去籽后,将芒果肉分切成块状备用。
3将薄荷叶用开水冲洗干净后,与芒果肉一同放入果汁机。
4倒入黑木耳养生露、冰火汽泡酒与鲜奶后,再放入橄榄油、盐巴与胡椒来调味。
5用果汁机将所有食材打碎后,充分搅拌均匀即可。
6将完成品倒入玻璃杯至八分满,倒入黑木耳养生露至杯口。
7最后再摆放些许薄荷叶在上头装饰后,即可冰凉饮用!
清澈透明的薄荷汤做法
1.
制作薄荷糖浆,在锅中混合糖、水、薄荷叶加热至沸腾,关小火炖2分钟。起锅,放置一会儿让其自行冷却。
2.
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加入30g的薄荷糖浆,倒入200g左右的苏打水。
3.
用一篇薄荷叶或是青柠块在边缘装饰即可。
怎样认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传统教育的育人功能
隐性教育功能
重申传统美德教育,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是促进现代人恪守文明底线的保证。
古人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在传统美德教育日益淡化的今天,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其实效性的使命落在学校教育工作者肩上。这将关乎未来国民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
隐性教育是传统美德的育人功能之一。它强调其隐性特征,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之目的。强调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自主习得。但作为学校雹族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完全被动地听之任之,因为单靠学生主动习得,效果会参差不齐。同样的材料,对生活经历阅读水平等不一样的人来说,习得的感悟相差悬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所以引导点拨也归入隐性教育功能范畴。它的内容银肆州是自主的,其本质含义是老师明确材料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指向基础上的学生自主挖掘。
正是这种适当的引导点拨,能更好地促进传统美德的内化功用,从而走向其本质。那么,如何实现传统美德育人功能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呢?
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打开传统美德宝库
教材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母本。编者非常注重内容的选取,入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最好素材。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的被优美语句吸引,有的被曲折的情节拴住,有的被感人的细节打动……对贯穿其中的传统美德视而不见,这就大大损害了传统美德作为隐性教育功能在学生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的实效。
1、引导他们阅读教材,对有关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打开传统美德宝库,非常必要。
例如,学习《屈原列传》认识到屈原爱国之博大,也了解到他忠君的无奈。作为楚王同姓贵族,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屈原不可能去为他国服务,故而选择投江以殉理想。这些并不影响他爱国的可贵品质,不影响他爱国诗人的高洁形象。
再如岳飞的《满江红》,突显英雄的壮志抱负,让我们读后激情澎湃,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尽管岳飞因受时代阶级局限,忠君到了“愚”的地步,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敬佩。
阅读中,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现实生活中“以偏概全”是人们易犯的错误。前一段,有人竟然以鲁迅缺乏大部头作品,杂文中情感过于外露为由否认他文学大师的称号,“视一物而不见泰山”,真是可笑。通过引导,让学生对事物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进而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正确的符合传统美德标准的内容,经过耳濡目染,不断陶冶,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2、有些文章其内蕴深厚,更需要教师引导,把传统美德的内容挖掘出来,去影响、教育学生。
比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们不仅要领会作者愤激的心情、内心的痛苦与不满,同时更要认识到作者“悲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明确作者正确的荣辱观念和超然的死生态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告诫我们要把握好人生,要让人生释放出亮丽的风采。
3、有些文章的学习,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充实传统美德内容,感染学生锋蔽。
如学习《宇宙的未来》,就要补充霍金的故事,虽然他只有一个手指能够动弹,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为全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的这种自强不息、求索创新的品质不正是传统美德所倡导,我们青年人应具备的吗?
二、指导学生阅读,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式阅读训练,可增强传统美德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学习庄子的《逍遥游》,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庄子的有关文章,了解到庄子宁作一只“拽尾于涂中”的乌龟,也不愿出将入相的执着,成为后人心目中“守护月亮的树”。形象何等高洁挺拔。
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指导学生阅读《老海棠树》,让学生明白文章以老海棠树象征奶奶,揭示了奶奶对实行自身价值,获得人格尊严的期盼,表达了作者对当年伤害奶奶的言行的痛悔。让他们认识到:家是我们人生中宁静的港湾,亲情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
有一次批阅作文时,我发现胡×同学因一件小事与母亲发生争执,产生隔膜,一直没有沟通。我及时在课堂上用暗示法,强调学生要体谅父母,要怀有感恩之心。后来他在小作文中写了一篇题为《感动母爱》的文章,剖析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经历的情感三时期:冰火期、冷战期、无间期。看了他的作文内容,我知道教育取得了成效。
2、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恰当地拓展阅读,注重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华罗庚15岁时在江苏金坛县立初中毕业了,因家庭无力负担他读高中,为了早点谋个职业,他考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在学校,他因是贫困生,申请免交了学费,自己只出每期的膳费。即使如此,家庭也难以负担,只坚持了一年半,便被迫辍学了。然而华罗庚虽然告别了学校,可他并没有告别学习。
他一面做小生意,一面顽强地自学十分喜爱的数学。当时,他只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只有50页的《微积分》,由此可见他经济上是何等拮据。但他靠自信和坚韧,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贫苦孩子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激励大家要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把握好今天,去创造幸福明天。
三、关注分析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美德
人们常说鉴赏是一种审美,审美能力是人文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
高中生活特别是高三的生活,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急躁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简直就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它不仅可以更其志、夺其谋,且能魔鬼指路,把勇者带入深渊,把智者带入泥淖。这就要求我们以平静心情去学习,以淡然态度去生活,修身养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点李白的洒脱。认识到快乐总有终了时,失败更不会没完没了。
自己及身边的生活,是我们关注的对象。看欠债105万的那对夫妇,诚信还债。“还完债之日,价值何止百万!”看原美国总统里根,在剧团里当演员时,试演总统角色,被导演认为最不具备总统风范,失去上镜资格。若干年后,里根成为了真正的美国总统。是自信、追求、磨练成就了一个个伟人。
认真关注深入体察生活,你会受到教育,从而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学习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了解到作者写愚溪“善鉴万类”的感觉效果,“清莹秀澈”的视觉效果,“锵鸣金石”的听觉效果。托物言志,表露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才华,抒发被压抑的愤懑之情。我们生活中也不是事事如意。真切感受生活,有利于陶冶我们的品性。
有的同学感怀柳宗元的操守,帮他补写已失传的《愚溪诗》:“纵酒放歌离京都,今春花鸟作离愁。独怜愚人谪南下,不似愚溪水北流。”“丘居东北一溪间,风波澜水花芦溅。他人不解北望苦,遥指天际南斗边。”其意境情感达到一定审美高度。
学生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过程中实现了传统美德育人功能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
传统美德教育的显性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中注重得较好、运用得最普遍的功能。但比较现代文明社会里的时尚等,它的实效性并不令人乐观。
如何挖掘传统美德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功能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一、教育目标具体化,避免大而空
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总是不够具体,显得大而空。
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学生能横流倒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些口号,可思想上却觉得祖国人民与他相距遥远,似乎永不相干,行动上不热爱集体不热爱家园,不孝敬父母不尊重他人。这种教育与实效的反差,不能不说与目标的不够具体有关。由此联想到人民战争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它为人民军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人民军队赢得人民拥护提供了保障。
可见,改变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抽象性,用具体的德育目标要求学生是基本方法。
《澧县一中学生一日常规》具体细致,就是明确了作为一名中学生一天应遵守的常规纪律。不注重文辞华美,不追求思想高度,却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行动,经常反思。效果较为明显。
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天天用常规要求自己,那么不愁不出大智慧,不愁不合大道德,因为伟大总由平凡细小滋生。
就讲爱国爱民族这一传统美德话题吧,谁不认为爱国爱民族是大道理,可孙天帅不愿在外国老板面前下跪,就是小事中的大气节。大气节由小举动显现。
上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妄图把间岛划归日本版图,蔡元培洞悉了他们的野心,暗中搜集整理资料,出版了《中国间岛有关问题》一书,使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企图破产。人们说这是“一本书捍卫了一块国土”。这就是平凡中的大道德。大道德由小事件承载。
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用传统美德来教育他们,注重目标的明确具体,让他们感受无数个“小”事中蕴含的“大”来。长期坚持,就能显现出教育的功能。
二、加强学习中的比照,确实让学生受到教育
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学会生活来受到教育,可知识、世界、生活是复杂的。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学习中的辩证思考,认真比照非常重要。
比如求索创新这一美德中的“创新”就要辩证地来看。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后,课后练习第四题提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质疑,其《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否定了司马迁文中的观点。大部分学生反映热烈,啧啧称赞。这是“创新”特点的体现,但又缺乏辩证思考。可引导学生复习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秦王得到和氏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忘记了还有相如的存在。相如揣测秦王得璧决不会予赵城,提出“璧有瑕,请指示王”,取璧到手,掌握主动。何等睿智。接着示以虎威,责以严词。何等勇猛。然后以与璧同归于尽威胁秦王,看准了秦王爱璧的软肋。又是大智。特别是送璧归赵后,廷斥秦王,揭其老底,大义凛然,完全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何等智勇兼备,哪是一般士大夫敢为。
总之,这一连串较量,充分体现了蔺相如智勇忠义的美德。尽管送璧归赵有点小人作派,可战国这一特定背景下,王侯将相尚且阴谋阳谋不避,使尽手段,怎能对相如求全责备呢?
由这个事例学生认识到辩证认识的重要性。尽管创新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是只要贴上创新标签的就是新事物,就是正确的。可口可乐公司就有改变配方“创新”,几乎酿成大错的教训,差点就成“创新惹的祸”了。
学习课文《三块钱国币》,编者明确要求我们学习大学生杨长雄见义勇为的品格。
见义勇为是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习。可作者把杨长雄的狡辩甚至诡辩当作口才,把他的见义勇为仅仅表现为“徒逞口舌之能”。最后宁愿用三块钱国币买一时气顺摔碎花瓶赔钱了事,当初却不帮李婶赔偿。造成了文章显性教育目标与隐性教育目标的相悖。上课时就要及时提醒学生领会真正的“见义勇为”,避免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客观辩证认识事物往往是我们全面正确接受教育的法宝。
我们都敬佩专家权威,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专家权威身上显现出来的瑕疵甚至错误,是我们要辩证区分加以摒弃的。
爱迪生是大发明家,他的执着追求,不懈研究,赢得了“发明大王”的美名。可交流电问世之后,他竟然抓住交流电有危险这一点大做文章,抵毁交流电的意义。最后美国法院裁定“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更名为“通用电气公司”,爱迪生不得不为自己违背科学的行为埋单。
可见,学习中多比照、多辩证思考,有利于学生受到更符合传统美德要求的教育。
三、深入挖掘,走进价值层面
对学生进行明确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注重深入挖掘,提高教育功能的实效性,让学生走进价值层面。
现在有些学生思想偏激,老师的教育听不进去,老师的批评他更是有反感。有的甚至还记仇。有些学生心胸狭窄,缺乏度量。针对这一点,挖掘“度量”这一传统美德内涵很有必要。
欲话说:“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尺巷”故事中在京城做官的儿子寄回的诗(千里寄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度量的写照。
朱老总游七星岩时曾写道:“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何等宽阔的胸襟。
台湾有一个秋茂园的故事,讲的是台南秋茂园种植芒果、荔枝,不设关防,任何人都可以入园摘食,无须付费。种植这片果园的黄秋茂,3岁丧母,童年孤苦。曾因摘食别人的水果遭人狠打,后来在日本经商致富,就在台南兴建了一座“开放式”的果园。
任何人的心灵都可能受到外来的伤害,不足为奇,问题是怎样处理伤口,这关系到为人品流的高下,品性的优劣。成功的人绝不暗伤潜恨,愤世嫉俗,采取摧毁性的报复。恰恰相反,他总象大地般宽厚――大地受了侮辱却报之以鲜花。
反复挖掘,学生明白了“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的道理。
现在的学生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恭的美德。这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谦恭的美德含义:对上级的谦恭是职责,对平辈的谦恭是礼貌,对下级的谦恭是高尚。
《老子》载:“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虚怀若谷才能保证青年人拥有健全人格。
总之,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其广泛意义,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正离我们远去。青年人追求时尚可时尚未必高尚。英雄的时代,英雄的精神可能被抛弃。人们追求知识,知识可能改变命运。许多人又贪图享乐,不懂得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生活中有丢弃才有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多余,换来的必将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体魄的健康。
好好地生活,别忘了从传统中感受美德熏陶。生活就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创新的思维,淡然的态度。让我们有宽广的胸怀,高洁的品质,崇高的精神吧!
兰州是自问自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