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一、10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十只狐狸吃葡萄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很高。它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它忽然发现了一架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分析:这只狐狸面对困难和挫折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无法吃到葡萄。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酸得掉牙,还不如不吃。转头便走。
分析: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的“酸葡萄效应”,“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本身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一种中性心理防御机制。在无法吃到时,若假定葡萄是甜的心理就会失衡而痛苦,若假定其为酸的内心就会安然。
第三只狐狸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 胡乱的攻击对象最终让自己受到不小的伤害。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
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第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
第七只狐狸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最后郁郁而终。
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第八只狐狸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只能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葡萄的诱惑,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郁闷,越想越气愤,最后竟然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
第九只狐狸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柠檬的味道和葡萄差不多,既然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十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二、小蜗牛星期天葡萄架下写一个童话故事怎么写
写作思路:可以写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小猴是在种葡萄,小蜗牛在星期天大早上开始爬葡萄架,经过小蜗牛不懈的努力,在秋天来到的时候,小蜗牛终于吃到了葡萄。
正文:
春天,小动物们开始忙碌的干活,有的种水果,有的种菜,有的盖新房,于是小猴也忙起来了。小蜗牛看了这一幕,想吃小猴的东西,它抬头看了看,小猴是在种葡萄,小蜗牛想:小猴种的葡萄最好吃,星期天早上7点准时上葡萄架!
星期天,小蜗牛7点准时上了葡萄架,爬爬爬过了8小时后,终于爬上了葡萄架上的一毫米,这时,两只黄鹂鸟,一只叫阿黄,一只叫阿鹂。阿黄说:“蜗牛呀,现在葡萄成熟还早呢!”小蜗牛看了一眼阿黄说:“阿黄,你先别说,等我爬上去葡萄就熟了!”两只黄鹂鸟飞走了。
这时,一双眼睛盯着小蜗牛,是一只老鹰,它盘旋了一会儿,冲了下来,小蜗牛吓得魂飞魄散。忽然,一片叶子飞来,飞在老鹰的眼睛那儿,小蜗牛趁机逃走。爬呀,爬呀,爬到了夏天,这天小蜗牛从香甜的梦中醒来,可在要爬葡萄架时,太阳的光把小蜗牛弄得口渴难忍,很难爬行,过了几时后,雨儿下起来了,小蜗牛又有了活力!小蜗牛看了看葡萄,那葡萄绿绿的,很快就能成熟了。
秋天,树叶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蜗牛终于爬上了葡萄树,吃起了葡萄!小蜗牛想:一路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走到底。
三、三年级作文童话故事猴子种葡萄350个字
故事内容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插进河里,葡萄秧被淹死。
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秧施肥料,就说:“哦,原来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能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粪堆上、葡萄秧被烧死了。
猴于再次来到葡萄园里,这时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见园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来埋在地下,就说:“哦:原来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为葡萄秧苗害怕寒冷。这次我定要着意保护,使它免受风霜!”
次年春天,猴子种上一株葡萄秧,而且学着园丁对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术,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结结实实的埋在地下,不几天葡萄秧就闷死了。
故事哲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掌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是掌握事物的“度”。只有将事物发展的度把握好了,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保持一定的质。
众所周知,葡萄的正常生长是多种生存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按时浇水、适时、适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技繁叶茂茁壮生长。猴子虽然认识到水分、肥料乃葡萄秧生长之必需,却没能掌握合理灌溉、施肥技术,造成葡萄秧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导致死亡。另外,葡萄植株越冬时,既要防寒保暖,以免冻死,又要保持通风通气。而猴子只知道防寒保暖,却不知道还需通风通气,以致将葡萄秧活活闷死。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必须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虽然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且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只有使事物保持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才能不断促进事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