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来历介绍?
一、历史文物来历介绍?
想要知道些什么文物?
? 如:霸州文物概况 馆藏文物 石器及石质品 共19件,多出土于霸县一砖、信安砖厂、信安龙泉寺、胜芳等地。
其中旧石器中晚期鹿角化石2件;新石器时期石斧1件;明代墓志10件;石碑5通(清代1通、民国2通、现代2通)石牌头1件。
陶瓷器 陶瓷器多为原霸中西遗址、盐水河遗址、六郎城遗址、城二宋元码头遗址出土。
陶器221件、瓷器133件,陶器有战国时代的夹沙陶鼎、灰陶壶;商周时代的绳纹罐、陶簋、陶纺轮;汉代的陶鼎、红陶双系罐、陶马;宋辽时代的红陶盆、陶盘、香炉、檑石等。
瓷器有南北朝的三系瓷柱子、黄釉瓷碗、提梁瓷罐;五代的小片小瓷碗;唐代的黄釉双系小瓷罐、黄釉钵;宋代的白绿釉瓷灯碗、双系瓷瓶、钧瓷碗、孔雀兰器物盖;宋辽时代的开片瓷碗、白底黑花瓷罐、剔花荷叶型碗;元代的酱釉飞凤罐、开片白瓷罐、“大吉利”瓷瓶;明代的青花小瓷碗、酱釉瓷罐、黑釉双系小瓷罐、酱釉大口瓮、酱黄釉帖花罐等。
铜器 铜器41件,多为原霸中西遗址,六郎城遗址,城二宋元码头遗址出土。
其中有:商代的青铜剑、青铜戈;战国时代的错金带勾、青铜剑、铜镞;汉代的昭明镜、大蹴球铜镜;唐代的菩萨铜像、释伽牟尼铜像、铜俑、铜铃;宋代的三佛像铜器座、婴嬉铜镜、圆形带柄铜器;金代的兽鸟纹铜镜;元代的铜印(元帅都监之印)、荷花镜、铜簪;明代的宣德炉、关羽铜像、莲花座、铜狮、铜犼、铜象;清代的铜帐勾等。
古钱币 古钱币有秦半两、汉五铢、宋代钱币、清代钱币、民国铜元共约20公斤。
铁器 铁器6件,有汉代的铁带勾;金元时代的铁篙头、铁马蹬;民国时期的大铁锚;现代的手榴弹、地雷等。 其他 其他 30件,其中有料镯、玉环、玉板指、玛瑙串、骨珠、草珠等。
二、西瓜的来历?
西瓜的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遥远的非洲沙漠。
南北朝末,曾沿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一度传入中国南方,称为“寒瓜”,但未能普遍栽种。五代时期,才由一位名胡峤的人,从契丹那里把瓜种带回。《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载(《本草纲目·果五》将其采入):胡峤本为后汉同州?阳(今陕西合阳)县令,随上司萧翰入契丹。翰因故被杀,他“无所依”,在那里一直呆了7年。此人记忆力强,且又熟悉契丹情况,故“略能道其所见”。他的见闻,给中原地区人们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他的“始食西瓜”,是在初入契丹境地的时候,他说:“ 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则资料,给我们“保存”了当时种植西瓜的方法(今天,也大体相同),同时,也给“西瓜”续上了“谱”,提示出其名的“来历”:因契丹是从西边的回纥那里得来的瓜种,所以就名之为“西瓜”了。
三、大兴西瓜样子和来历?
北京大兴素有“中国西瓜之乡”的美誉,“大兴西瓜”早已成为京城百姓信赖的品牌。大兴西瓜种植历史悠久,在距今千年以前的辽太平年间,大兴就有栽培西瓜的历史。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大兴西瓜的品种。
四、萝卜的来历和历史?
有关萝卜的起源问题,学者仍意见不一。德康道尔认为,萝卜的起源地为西亚细亚,而由此传到世界各国。萝卜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其效用不亚于人参,故有“十月萝卜赛人参”之说。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也都善食萝卜的。
五、象棋的历史和来历?
中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到了唐朝又增加了車,马,卒,将。到了宋朝,由于火炮的发明,象棋之中又增加了炮。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象棋之中的炮也有石字加包字的写法,也就是“砲”这个字,其实它所代表的是古代炮的雏形,也就是类似于抛石器。在战争中,有武将也有文官,有谋士和宰相等文官,后来又增加了士和相。
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经》,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一方为六子,叫“六博”。另据《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六、心经的来历和历史?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一般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
心经主要被西域龟兹鸠摩罗什、中国河南的玄奘翻译而出。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心经》译本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17年后,回到长安译出了《心经》。那个时间大概是公元645年~
七、清华的来历和历史?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清华大学校庆日即是以这天为准,考虑到校友能够参加校庆的实际便利,决定以每年四月最后一个周日为校友返校日。今天是清华大学108岁华诞。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
八、书的来历和历史?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与书中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变换出有声有色的人和事物,可以是催人泪下的悲剧人生,可以是万千欢喜的人间小团圆,可以是大气磅礴的历史记录……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历史上书的由来又是如何?
书雏形——甲骨
今人所见的典籍,最早要属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其次是周代的金刻和石刻。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古代先民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也可以说这些甲骨是我国最原始的书雏形。
正式的书籍——简策”(或简牍)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或简牍)。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也有少部分用木板作材料,称之“版牍”)。古人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通常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因为材料的限制,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古代称之为“编”。简牍类的书籍在我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发现,如在孔子宅里发现的《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等。
竹简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
图书历史的大变迁——纸书西汉时已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能书写的纤维纸,使用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杆、布片做造纸的原料,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纸张的出现,使书写,携带更方便,成本降低,是图书史上一大进步。当造纸发展初具规模后,人们抄写文字,再把纸张黏贴起来,成为卷轴。这就是卷轴装。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使得书籍传播效率得到空前发展。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布衣毕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这一发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毕昇比德国谷腾堡使用相同原理印制的书籍早近四百年。到了印刷时代,印版是长方形的,印面也是长方形,进而书册也被装帧为长方形。
图书主要作为文明延续和文本复制的一种载体,图书更多的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子书,有声书等等大大的丰富了保存信息的手段。未来,我们相信可以看到书的不同形态,它还将会持续演变。
九、饼的来历和历史?
是英国人发明的。
150多年前,比斯开是法国的一个海湾,在150年前,有一艘英国的货船在比斯开附近的海域航行,天有不测风云,不料遇上了狂风暴雨,有一艘英国帆船在比斯开附近的海面航行,被礁石撞了一个洞,海水灌入船舱。在这危难关头,船员们划着小船,登上荒无人烟的孤岛。他们把这些东西运到小岛上,用面粉拌和奶油、砂糖、捏成小面团,在火上烤着吃,香脆酥甜。船上的人划着小船带着食物到比斯开上,由于食物和海水混合了,人们就把它们揉成小面团,在火上烤着吃,没想到竟然很好吃。
他们被救回国后,为了记念这次遇难,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做出了许多小面饼,把它叫做"比斯开"。这样“比斯开”逐渐流传开了。有人根据大致发音,翻译到中国来,就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饼干
十、开原的来历和历史?
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是辽北古城,隶属铁岭市,位于铁岭市的东南部,辽河中游东测。东与西丰县、清原满族自治县相毗连,南与铁岭县交界,西与法库、昌图县接壤,北邻吉林省梨树县。东西长89.4千米,南北宽86千米,总面积2824.78平方千米。开原东部属长白山余脉,林木茂密;西部为松辽平原腹地,沃野千里。地质特征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地名由来 元太宗七年 (一二三年)曾在黑龙江境内设置开元万户府,后来治所移到黄龙府 (今吉林省农安县)。元成宗元贞二年 (一二八六年)改开元万户府为开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 (一三八八年),开元路治所又移到咸平府 (今辽宁开原老城),并改元为原,“开原”名称由此而来。开原老城是明代兴建最早的古城之一,素有“辽北古城”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