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最早文献记载?
一、粽子的最早文献记载?
粽子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车舝》篇,其中有“黍离于穗,麦秀于垣。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诗句,描述了人们在农忙时节忙碌的场景。虽然这首诗并没有直接提到粽子,但是其中的“黍离于穗”和“麦秀于垣”等词语与粽子的制作过程有关。
另外,据传粽子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吴越地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用绳子系紧后蒸煮而成,称为“角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种类和口味也逐渐丰富起来。
二、盘古最早的文献记载?
盘古,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六韬·大明》云:“盘古之宗不可动,动者必凶。”
在昆仑山开天辟地,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三、最早记载火星的文献?
古代文学中最早记载火星的,是诗经的《七月》。
《国风·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四、最早记载阿基米德的文献?
文献是《论浮体》。
阿基米德得到流体静力学的浮力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流体的重量。
这个原理记载在阿基米德的著作《论浮体》中,《建筑学》因为这则故事被数学家们知晓,文艺复兴以后它成为古典时期的建筑名著。另有作者记成是希罗王头上的王冠,如同专家所分析的,这不甚合理,如此轻巧的体积恐不能混入银子,也难以用排水法鉴别真伪。
五、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聘礼?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段出自《诗经》,说的是男子用野鹿,向女孩求婚的事,而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聘礼的记载。
历史早期的聘礼都是些生活用品,如粮食和御寒的毛皮等。以后婚姻中聘礼,不仅是经济补偿性质,还要具有吉利的寓意。如《礼记.婚经》中提到的六礼,唯除纳徽外,其余五礼都以雁为贽,可知雁在婚礼中,是重要的礼物。
六、山海关最早的文献记载?
有关山海关的记载有哪些?
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山海关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当时,秦王赢政派大将王贲率军追击燕王僖,从山海关一直追到了辽东襄平。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曾连续出巡,视察边疆。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碣石山坐落在昌黎县城北,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楬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
秦始皇到达碣石时,便派人在碣石山上刻下了“碣石门”3字。并修建了城郭和堤防等。秦始皇在此拜海,先后派卢生、侯公、韩终等两批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寻求长生不老药。
后来,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
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
临榆县在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在1737年,清朝廷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因此,山海关在古代也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
1878年,地方志《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比较详细:
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从秦代以后,历代帝王将相都把这里看成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在此筑有汉武台。
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时,在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09年,北燕国君冯跋在龙城,就是后来的辽宁朝阳称帝,他派游击将军褚匡率领移民5000余户,水运到“辽西临榆”,登陆到龙城。
553年10月,北齐军北伐时,在回师时,文宣帝登碣石山观看大海。在这期间,北齐军从秦代戍边的西北地方开始,沿燕山山脉修筑长城到这里入海。
598年,隋朝汉王杨谅出征高丽时,也曾到临榆关。614年,隋炀帝出征高丽时,也到榆关驻军。
唐太宗李世民出榆关征伐时,曾几次登临碣石观沧海,并在此吟诗与群臣唱和。
645年,唐太宗出征高丽,在回师途中祭吊阵亡将士时,又飞驰临榆关,会见了太子李治,并观海咏诗《春日观海》;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出桑。
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燕歌行》的诗中写道:
汉字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917年,契丹攻陷渝关,为了向中原进军方便,便毁关夷险,还将山海关一带划入契丹管辖,并设迁州、润州,还从迁来渤海国遗民在此垦荒。
宋朝时期的山海关,是辽金的移民重地,辽金曾在这里设迁州,为安定移民思乡情绪,一度将昌黎县改名望都县,将卢龙和迁安一带改名安喜县。
1368年,在河北长城以南的陡河以东地区设置平滦府。1371年,改平滦府为永平府。因为多次经历兵灾,永平府境内的人口稀少。这一年,徐达在北平操练兵马,他上奏皇帝,命都指挥使潘敬等人迁徙到永平府一带进行屯戍。
这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移民大多安置在永平一带州县。移民们来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旷野,需要高山险隘或边墙作为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骑兵的骚扰。
1373年,在东北的蒙古兵进犯燕山以南的抚宁县,明朝廷便把抚宁县城迁到了洋河西。后来蒙古兵进犯瑞州,明朝廷又撤销了瑞州,并将瑞州百姓迁到到了滦州。这样,永平府东部的广阔地区就没有了关隘。
1380年,元兵入侵,明军指挥刘广战死。千户王辂分兵在迁民镇、界岭口设下埋伏,堵截元兵归路。
明军又从燕河营出兵夹击元兵。元兵退走,到达迁民镇时,进入了明军的埋伏圈,元兵统领或被俘或逃遁。这次大捷,引起大将军徐达对迁民镇战略地位的重视。
迁民镇在隋唐设的渝关东4000米,北面是大山,南面是大海,东面山岭环绕,西面石河环绕,形势险要,简直是天造地设。
1381年,朱元璋批准徐达修筑北边长城。徐达经过多次实地勘验和精心规划,并创造性地利用了“就地取材、士卒担纲、粮为财源、军民同舟”这一科学方案,发动10余万边卒开始构筑明长城的庞大工程。
工程历时一年有余,关城建筑初现规模。于是,徐达把迁民镇改为山海关。山海卫辖一万户,南至海边,北至寺儿峪。自从修筑关隘后,在明初的一百多年间,蒙古兵不再袭扰边墙东段了,永平府的百姓得以享受太平生活了。
七、最早记载黄帝的历史文献?
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 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
史记是有黄帝的。不过司马迁把他和炎帝合在了一起,合成了炎黄本季而已,是有黄帝的记载的,而且黄帝的记载笔墨不少。
黄帝姜水生有熊国,少典之子也。一岁。下地行走。生而能言。十岁而无所不知也这就是关于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的记载。所以史记是有记载轩辕黄帝的。
3. 关于黄帝的考古记载
1、明定陵
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出土时,孝端皇后上盖缎被,尸体身下铺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层褥垫上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
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装饰着金簪,上身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身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间系着绣云龙纹长裙。神宗的棺椁内塞满了各种陪葬品,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的下面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有9层被褥;
其中一件被褥上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神宗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玉带,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
经过仔细清理分类,共发现各种珍贵金器数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最为精美;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达600多件,尤以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2、长陵
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
3、清孝凌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4、泰陵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
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
5、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
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4. 黄帝的记载的文献是什么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被认为三皇之中最为尊贵者,为远古时期部落联盟共主,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居姬水,又姓姬。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原为部落首领,在不断的征伐中,先是在阪泉将打败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接着在涿鹿击杀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北逐荤粥,遂被各部落尊为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为汉至清朝以后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视为中华民族与汉族的血亲祖先。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创造甚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作甲子,调历,造字,制音律,明医药,作算数等,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5. 典籍记载,黄帝时代
黄帝距今约4400年。依据是,《五帝本纪》记载尧在位98年,舜继尧之后在位42年。《五帝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谓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五帝相继共388年。《史记》夏、殷、周二本纪《集解》引《竹书记年》说,夏朝471年,殷朝496年,周朝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257年。周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据此推计,三代相接历年1224年。从公元前770土推1224年,再加五帝相承388年,为公元前2382年。即黄帝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
我们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依据晋人张辅之说,举其成数而言。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卷六十《张辅传》)。《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太初年间。太初在公元前104至101年。故此推计,黄帝至今5000年。
6. 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
史记记载了从我们中国上古传说时期的黄帝年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元狩元年,这一段历史时期是被记载进入了史记里面的。
史记一共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而这一本典籍一共包含了12本记、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内容一共有130篇,字数达到了52万字左右,可以说记载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精彩的了。
而史记的作者,则是司马迁,司马迁写的这本史记也成为了我们中国的第一部,也是最为出名的一本纪传体通史,非常伟大的一本书。
那么史记这本典籍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1、史记是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因此开启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并且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因此史记的出现在之后也就引起了许多模仿这种体裁的文本相继而起,并且也对近代、现代的史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2、史记在我们中国的学术领域这一方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并且还建立了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其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更是广为人知,并且还被列入了小学生的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第18课,命名为《将相和》。
7. 黄帝历史记载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
他推算历法;
教导百姓播种五谷;
兴文字;
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黄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一统了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教蚕桑,种五谷,发明指南车等等
击败外族(蚩尤)入侵,与炎帝部落合并,形成最早的华夏民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8. 关于黄帝的记载
武则天。“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沅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
9. 最早记载黄帝的文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其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作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
在现存的文献里最早记载黄帝事迹的是《逸周书》,《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记载黄帝的事迹就更多。《国语》中说:昔少典氏娶有娇氏产黄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 者少典之裔子。《国语.禁书》中说:黄帝姬姓,少典之子。《竹书纪年》中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西汉初期的《大戴礼记》中说:少典产轩辕,居有熊,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也。司马迁就是根据这些记载,并亲自到西至崆洞,北至涿鹿,东至海边,南至江淮实地考察后,才将皇帝列为帝王之首 ,写在《史记》中。
10. 黄帝的记载的文献有哪些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八、记载金字塔的最早文献?
关于金字塔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公元前480年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中,他说这个金字塔是由古王国时期的国王修建,大约动用了10万奴隶,用时20年之久。
九、恩施最早的饮茶制茶文献记载是?
恩施是茶的故乡,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史。据东汉时期《桐君录》记载:“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
这是恩施州饮茶制茶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
十、什么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食品雕刻文献?
《礼记•表记》的古籍书中记载,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食品雕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