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文中"我"对蜜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荔枝蜜》文中"我"对蜜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二、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有什么区别?
两个通常都是混用的。
1、“表现手法”一般是指整篇文章来说的,例如,《荔枝蜜》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白杨礼赞》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象征”,一篇文章一般运用一种表现手法。
2、艺术手法
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
三、什么是先扬后抑,比如....课文?...片段?
欲扬先抑的有: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先扬后抑没见过。
四、托物言志的文章怎样写出新意?
托物言志型的记叙文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是联想,二是象征。这两种方法有时通篇使用,有时点到为止。例如,《荔枝蜜》一文,通篇主要写的是蜜的酿造者??蜜蜂,通过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的变化,赞美了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品质,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赞美蜜蜂还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在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笔锋一转,用了两句话,写水田里耕作的农民,并运用联想的方式点到文章的主题;“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白杨礼赞》一文写法则有所不同,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黄土高原上“极普通”而又“实在不平凡”的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文章首先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极力描绘了西北的白杨树,赞美了它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和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特征;然后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写这一类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抓住所状之物与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叉点”,即确定他们之间相似、相通或相关的内容。例如:《荔枝蜜》中蜜蜂与农民在勤劳、无私方面的相似点;《白杨礼赞》中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方面的相似点。
二是要把“物”状好。这是写好状物的记叙文的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都无以寄托。对物的描绘要真实、准确,要重点突出,要与文中所寓之理、所抒之情互相呼应。
三是在动笔之前要认真构思、立意。特别应注意立意要新,避免老生常谈,比如《蜡烛颂》、《蜜蜂颂》这类话题,就很难再写出新意。要想写出新意,就要在生活中经常细致观察和勤于思考。
五、初中课文有一课是王朔的作品,叫什么来着????
我是89年开始读小学的,一直到高中毕业,历年语文课本上都没有王朔的文章,这点我可以保证!我妹妹现在读初二,她的语文课本上也没有出现过王朔的文章。至于其他届的就不知道了。不过可以推想历年的语文课本应该变化不大。楼上说的《荔枝蜜》的确是杨朔的。
六、杨朔散文的语言特点,杨朔散文读后感,怎样评价杨朔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