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草莓叶子边缘开始变黑,接着干掉是什么原因,新长的叶子也是这样的?
一、我的草莓叶子边缘开始变黑,接着干掉是什么原因,新长的叶子也是这样的?
以下几种病害可造成:
(1)草莓炭疽病:主要危害匍匐茎,从草莓茎基部发出的幼嫩匍匐茎近地表处,初现水渍状或红色近圆形小斑点,而后发展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红褐至黑褐色病斑,病斑中间凹陷,其上产生土黄色粘稠物,后期产生黑色小点及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潮湿时病斑向两头扩展,病斑中间呈褐色,收缩变细,发病严重的匍匐茎全部变黑腐烂。
(2)草莓根腐病:主要侵染根、根茎和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根茎和根部,特别是细根和毛细根均由下而上产生淡褐色至黑褐色病变,严重时黑褐色的细根变软腐烂脱落,致地上部逐渐枯萎。
一般在高温时叶片青而萎蔫,早晚恢复,数日后植株枯萎,纵剖可见茎基、根茎或根部维管束变为深褐色,后根和茎基腐烂,不长新根。重病地致草莓育苗圃出现只留老母株而无新苗的成片秃顶发病中心地块,轻病地在田间出现零星或发病面积小的矮化病株。
(3)被冷风吹过,或是冻过,如果有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4)草莓不耐涝,要求土壤有良好通透性,注意排水。
二、我是在阳台上种草莓的,我的草莓现在叶子都枯掉了枝子也发干成了褐色,是不是死了我好担心呀,请高人指导
有可能是这三种 灰霉病 是开花后的主要病害,在花朵、花瓣、果实、叶上均可发病。在膨大时期的果实上,生成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密生灰霉使果实软化、腐败,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对策: 在现蕾到开花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500倍~700倍液等喷雾。 [增补资料] 病菌在潮湿和25度左右时最容易发病。坐果期与采收后期发病最为严重。要以预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为草莓第1花序20%以上开花和第2花序刚开花时。 药剂选用:凯泽1200倍或农利灵1000倍或50%使百功1000~1500倍、龙克菌500~600倍,连续防治2次,交替用药。病害较重时,可选择凯泽1200倍加百泰1500倍或凯泽1200倍,50%使百功1000~1500倍,龙克菌500~600倍,现混现用的,效果更好。 根腐病 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支柱在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 防治对策: 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畦面,然后覆土,整平移栽,以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染机会。 黄萎病 该病是土壤病害,主要症状是幼叶畸形,叶变黄、叶表面粗糙无比。随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直到枯死。 防治对策: 严格引入无病植株种植;缩短更新年限;用氯化苦13.5~20l或太阳能覆盖薄膜灌水进行土壤消毒;拔除烧毁已发病者。
三、草莓青枯病用什么药
番茄青枯病通常在植株开花坐果时发生,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萎蔫,中部叶片最后萎蔫,也有一侧叶片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恢复,病程进展迅速,重病株7-8天即枯死。病菌在10-40℃温度条件下均可发育,最适温度为30-37℃,在微酸性土壤、高温高湿、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缺钾肥以及根部损伤等条件下,该病容易发生。
番茄青枯病农业防治措施,一是轮作,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一般情况下避免与茄子、辣椒、大豆、马铃薯等作物连作。二是选用抗耐病番茄品种,如抗青19号、湘番茄1号、湘番茄2号、秋星、穗丰番茄等。三是加强栽培管理。选择无病地育苗,带土移栽,减少根部受伤。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底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改变微生物群落。每亩施石灰100-150公斤,调节土壤pH值。适当增施钾肥和硼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高温期间禁止施用稀粪,适当控制浇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撒生石灰消毒。采收结束后,将植株残体集中浇毁。旧苗床育苗要换土或进行药剂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0倍的福尔马林液18-22公斤喷洒,再用地膜覆盖1周,揭膜后翻耕,残留药物散发后播种。
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进行大苗浸根,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0倍液(上述药液每次任选一种)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公斤,隔7-10天灌一次,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共灌3-4次。
四、草莓青枯病后土壤应怎样消毒
草莓青枯病
主要特征:
症状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最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下垂如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
病害原因: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残留于草莓株上越冬,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带病草莓苗也可带菌,从伤口侵入,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有时长达10个月以上。病菌发育温度范围10—40℃,最适温度30—37℃,最适pH6.6。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严禁用罹病田做育苗圃;栽植健康苗,连续种植2年,病菌感染率下降。(2)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值。(3)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