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导演毕赣?
一、如何评价导演毕赣?
首先,昨天是2020年6月4日,祝毕赣导演31岁生日快乐。
(别问为什么不放在昨天发,问就是学业繁忙)
我接触毕赣电影的契机,说来很有意思。去年暑假,一个朋友告诉我《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烂片,他看了十分钟就离场了。
我当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对它的营销车祸早有耳闻。
这部电影在2018年12月31日上映,用“一吻跨年”的噱头,吸引了很多追求浪漫和仪式感、而非电影本身的观众。结果,大量的观众以“看不懂”为理由,把它钉上了“烂片”的耻辱柱。
本着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我决定自己看一遍这部电影,果然……很好睡。
醒来以后,却莫名喜欢影片的氛围。旋转的彩色光斑,滴滴答答的雨水和噼里啪啦的火焰,颓圮的墙,梦呓般的贵州方言。
于是,刷了第二遍,第三遍,又刷了导演的处女座长片《路边野餐》。
越看越精细,越看越惊喜。
最后得出结论:毕赣导演是鬼才。他对影像的创造力和驾驭能力,远在大部分普通观众的接受程度之上。
他的电影,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现实主义的沉重,有理想主义的浪漫,也有理性主义的严丝合缝。看似迥然相异的风格,被他揉在一部作品里,各领风骚却相互渗透,折射出千人千面的无数种解读。
我无法保证我的解读就是导演本意。但这样一个深藏不露的宝藏导演,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毕赣的童年是不幸的。出生在贵州凯里这样的小地方,贫穷,父母吵架离婚。陪伴他的是漫长的孤独。
从山传毕业后,他拍过广告和婚庆,考过公务员甚至爆破证,为了眼前的苟且而疲于奔命。
可是当他拿起导筒,他立刻变成了一个造梦的人。
他的电影,就像一个梦,看上去颠倒混乱,需要像解谜游戏一样搜集线索,才能还原故事的本来面目。
主人公身后总有一个残缺的家庭,一个沉重的童年。他们在现实、回忆和梦境里穿梭,寻求与他人的和解。
这个“他人”,可以是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妻子,不知身在何方、何去何从的侄子,缺席了半个童年的母亲,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死的朋友,不辞而别的情人……
这些模糊不清的面孔,指向人类这种群居动物的共同情感——对往事无法释怀的执念,和无可奈何的遗忘。
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遇见和分开,那些曾经深深影响我们的人,总有一天会消失得杳无音讯。主人公的追溯和寻找,与其说是怀念,不如说是告别。
这种告别注定只能在想象中进行。主人公带着执念走上回忆之旅,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因为记忆的错乱而历经曲折,最终找到那个拼凑出来的虚拟形象。
给那些因为过失而无法再见的人,一个郑重而深情的告别。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无论是影片里的主人公,还是影片外的观众,都知道这是梦,是假的,前言不搭后语,可就是不忍心戳穿。
这种对回忆的释怀,也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和解与救赎。《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放下执念,才能走出自己圈出的牢笼。
纵览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无数痴男怨女为情而生、因情而死,而毕赣教我们放下执念。你无法确定地说哪一种态度值得推崇,但是我们每天都在遗忘,而遗忘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放下。
〔分不出真假的记忆〕
《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有一句台词: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肯定是假的,而记忆分不出真假。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之所以看不懂,正因为导演把现实和记忆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并且打乱了时间顺序。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记忆分不出真假”的效果。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主人公罗纮武的头发,有时是黑色的,有时是灰白的,这就对应了回忆中的十二年前和现实的十二年后。
在毕赣的电影中,为了凸显现实和回忆交融的感觉,他做了一种可以说很先锋也很烧脑的处理:把线性的时间折叠,让过去和未来的人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中。
曾获金马奖的《路边野餐》里,那个叫荡麦的神秘小镇,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
主人公在这里,看到了已经死去的妻子,这是过去的时空。同时还有侄子成年之后的样子,这是未来的时空。
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可以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电影里随处可见时间的符号,挂钟、腕表,用粉笔画在墙上和火车上的钟,有时是静止的,有时借助影子或是“连环画效应”倒流起来,暗示着时间和记忆的不可靠性。
在这个由男主人公创造的理想时空里,妻子有了其他的结婚对象,酒鬼也不再疯疯癫癫,他们都将过上比现实更幸福的生活。
《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样有这种对记忆的理想化改编。最明显也最有趣的一处:主人公追寻的情人和母亲,外在形象几乎是互补的。
一个穿绿裙子,出现在池塘边和下雨的夜晚,自带氤氲迷离的水雾感,第一句台词是“借个火”。
另一个染着红色短发,照片被烧出一个洞,擎着火炬,风风火火地准备私奔,第一句台词是“洗头吗?没水哦”。
以及那个长着情人的面孔,穿衣打扮却和母亲相似的女人,有时不近人情,有时又像小女孩一样天真。
这同样是主人公想象出来的形象,本来水火不容的特质,在她身上呈现出矛盾统一。
也正是这样的完美形象,让主人公完成了自我救赎的任务后,又返回到她身边,和她一起留在梦里。
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都不重要。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当然,我说真假不重要,纯粹是出于欣赏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写意情调。
同梦境一般的影片氛围,和不断告别、释怀的愁绪相比,去纠结逻辑和真真假假的边界,实在是一件有点无趣的事。
但你如果一定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出个所以然来,毕赣同样不会让你失望而归。
《野餐》和《地球》两个故事都发生在贵州凯里,一座闭塞、落后的亚热带小县城。这里的墙总是斑驳脱落的。现代化的摩托车和汽车,也总是莫名其妙地熄火。
另一方面,当镜头随着人物的移动,展现出当地的景观时,观众又很难不震慑于云雾缭绕的群山、满眼葱绿的植被,或是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民居。
怎么看,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都不像是科幻故事的产生背景。
可事实上,影片中展现的地理结构,和故事结构恰好有一种微妙的对应。
《路边野餐》中,有一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中间有一段,摄影机跟着一个女孩,渡过河流,在山间小道上穿行,又从旁边的索桥返回到原点。
关于导演安排人物走这么一圈的用意,很多观众并不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同时,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老医生爱人年轻时的模样,和男主人公在荡麦看到的、他侄子长大后的样子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重叠,时间形成了永远循环、没有出口的莫比乌斯环。
看出来了吗?看似无用的闲笔,揭示了影片最深刻、最让人费解的脑洞。
同样,《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一段夜空飞行的主观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各抱地势、层层叠叠的房屋。这也是对于影片结构的暗示。
影片一开头,男主人公的第一句台词“只要一看到她,我就晓得,肯定又是在梦里面了”,已经告诉我们,整部电影就是男主人公的梦。
前80分钟,多次出现的泥石流、漏雨、地震这类意象,都在暗示梦的不稳定性。就像著名的《盗梦空间》,浅层次的梦总有各种bug。
而到了后60分钟的长镜头,男主人公在影院里开启了梦中梦,这些干扰就消失了。前半段零碎的剪辑、混乱的叙事,被一镜到底的沉浸感代替。
同时,潜意识里更为隐秘的执念,也被一并带出。
多层梦境,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设定,和《盗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意味着,这部影片不仅有文科生的细腻敏感,同时也具备理科生的严谨逻辑。
不多刷几遍,实在不敢说自己看明白了。
〔写在最后〕
第一次基于多部影片解读导演风格,还是个如此不简单的导演,我这次算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虽然絮絮叨叨说了很多,但是毕赣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俯拾即是又颇具匠心的细节,我都来不及一一列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虽然毕赣的电影目前存在诸多争议,包括技术不成熟、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新意等等,但不可忽略的是,他才31岁,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可谓是是前途无量。
作为观众,你可以认为毕赣的电影太晦涩难懂。但因此给他打低分,恐怕也有失公允吧?
首发于公众号「孤島物語」。ID:theislandstory。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孤岛却在看不见的海面下紧紧相连。
愿意见证一座孤岛的成长么?
二、毕赣导演生日?
毕赣导演的生日是6月4日。他是1989年6月4日生于贵州省凯里市。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2008级编导专业。代表作品有路边野餐 地球最后的夜晚 金刚经。获得过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七届中国电影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锐导演奖等。
三、如何看待导演毕赣?
贵州凯里,两间破旧的出租屋,十几个人在一块生活。在门缝处,看到一个25岁的小伙子,拿着几张图,慷慨激昂的给一众人上课。
村民在背后议论纷纷,这个大学生怎么回老家搞传销了。
这个大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导演界崛起的新秀——
毕赣
那场景也是当年拍《路边野餐》发生的真实一幕,这个被当做传销的年轻人。
几个月后,在各大电影节,外媒杂志大放异彩。
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
除此之外,影片共入围过30多个国际电影节。
外媒、国际影评人被反复震惊。
著名电影网站《IndieWire》评选出“全球瞩目的独立青年导演”,毕赣是唯一入围的中国导演。
法国《电影手册》:“毕赣的出现让贾樟柯后继有人,给中国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美国《电影评论》:“这已然是近些年电影中最为珍贵的一个时刻。”
然而,那年毕赣才26岁。
《路边野餐》是他的长篇处女作。
他不是大富大贵的富二代,也不是聚光灯下长大的星二代。
他只是一个贵州凯里最普通的穷小子。
幼时,他亲眼目睹了父母的不和,最终导致离婚。
妈妈远走天涯,爸爸以开出租车为生。
爸爸白天出去工作,就将他反锁在屋里。又一次外外婆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他,
打不开门,一个人在外面哭,再哭着走回去。
忍耐让他对时间敏感,妈妈一年回来一次,对一个孩子而言,一年是有多长。
所以毕赣的电影中充满了时间的符号,那是他小时候最深的印记。
长大一点后,他每次上下学途中都会到店里待一会儿。
扫地,陪母亲聊天,有时直接上手帮顾客洗头。
高中因为《导盲犬小Q》爱上电影,大学报考了编导专业。
进入山西传媒大学学习。
去了才知道……这专业,学的是电视。
他在大学一个放映室遇到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
看了十几分钟, 非常生气——导演,你能好好讲故事吗?
他决定要写一篇东西来批判它。
于是每天看一小段,连续看了20天。
最后一天他高兴地去食堂吃饭,吃饱了就回去批判。
吃着吃着突然感到“毛骨悚然”。
他回到宿舍,把塔可夫斯基的所有电影看完了,从此知道了自己要拍什么。
25岁的他有4万块,忽悠了一群朋友在老家贵州凯里拍《路边野餐》。
凯里一个小房间里,每天毕赣给大家讲电影观、世界观以及两性观。
老是没钱,毕赣就告诉生活制片,“后天会有人打钱,后天没有,大后天就有了。”
这个打钱的人就是上学时系里的副主任,毕赣管他叫师父。
拍戏钱用光了,师父就打一万块过来,过几天再打一万。
最重要的是,毕赣天天告诉剧组的人,“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没有其他人能完成的事。”
电影最后成了一个“惊喜”
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那个,电影鬼才,天才导演,贾樟柯的接班人。
然而,这条路却布满了坎坷与荆棘。
大学毕业后,毕赣回到了家乡。
家乡有湿气缠绕的山峦,他在这闭塞的小城中可以无尽的做梦。
梦到在层层叠叠的时间里,人从一个空间走入另一个空间。
现实却远没有这样梦幻,他首先被朋友介绍去了一个广告工作室。
老板总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有天他和老板吵架。
老板说:“滚,你有才华,但才华能当饭吃吗?”
他接着去拍摄婚庆,考客运站公务员,靠说服母亲给了他两万块钱开始筹备电影,花完后又去考爆破证。
忙着解决生计的毕赣一点也不像个诗人。
在家乡的笼罩下的毕赣,心中的困惑和失落,还是没有得到表达。
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部电影更是拿到了8000万的投资,3D长镜头让毕赣又一次备受赞誉。
金马上又得到很多奖项。
在30岁之前,他走完了别人一辈子要走的路,经历过巅峰和低谷的毕赣。
我很好奇周旋于天才导演和凯里青年两个悬殊巨大的身份之间,毕赣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的。
撇去导演身份不看,他就是一个爱玩游戏的普通小伙,排斥陌生。
对都市繁华和物质生活没太大向往,甚至讨厌旅游,说白了就是一个有点精神追求的宅男。
走出电影,他是西南小城中的一个闲散青年。
他在老家结婚生子,喜欢吃米粉,更喜欢“葛优瘫”在家里想东想西。
但毕赣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其实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清醒定位,和能力极限的清醒认知。
自己的作品没有宏大去表达时代的阵痛,而是表达自己。
我诧异于他的诚实,他想要表达的所有甜蜜、苦涩和迷茫都已经放在这两部电影中。
尼采有一句说得好:“艺术家本就是一种停滞的生灵,因为他停留在少年及儿童时代的游戏之中。”于是侯孝贤离不开童年,贾樟柯总想回到“一座小城”。
毕赣才会在走投无路时豪赌一把,把赌注压上一个贵州小城,自己长大的地方。
对于毕赣而言,生活,就是两部电影的总和。
文末:感谢辛苦阅读到这里的电影达人们。
这里有一份礼物送给你:
100部豆瓣9分电影全集+交流资源100G(回复影片名);
每天送你一部晚安电影台词海报(回复晚安),
每天早上“小影弟电影日报”详解当日电影界内幕消息(加群即可接受),
助你和好电影每天相聚。
关注“电影(KKdianying)”,小影弟每天等你来 。回复影片名有惊喜!
如果感觉有帮助,右下角点个赞呗~~比心
四、毕赣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真的很装逼呀,贵州王家卫,凯里侯孝贤,塔可夫斯基,不是白叫的。但是真的是有天赋,有自己的想法和鲜明的影像风格。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王家卫的就是他了。
五、毕赣是第几代导演?
毕赣是第六代导演
毕赣算最新的新生代吧。冯小刚从年龄上应该是第五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五代。姜文自认为不属于任何一代,是最牛逼的导演,应该自成一代。霍建起,按理说是第五代,前期做美术设计转向导演。陆川宁浩感觉介于第六代和新生代之间,游离在个人表达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
六、毕赣导演作品《路边野餐》
毕赣导演作品《路边野餐》:探索生活与自我意义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导演和作品。其中,导演毕赣的电影作品《路边野餐》备受瞩目。该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在影坛引起了广泛讨论。
《路边野餐》是一部探索生活与自我意义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追求的刻画,探讨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导演毕赣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深入思考并引发内心对生活的思索。
真实而质朴的叙事风格
毕赣导演以其真实而质朴的叙事风格闻名,他善于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将观众带入故事的核心。《路边野餐》中的角色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观众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虑和安排,每个场景都营造出一种真实而有力的存在感。毕赣导演对角色的刻画非常细腻,他捕捉到了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并通过镜头的运用将其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毕赣的用心之处还体现在剧情的节奏和叙事的结构上。他对时间的把握非常准确,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情节推进。整个故事由一个个小段落组成,每个段落之间有关联又独立,呈现出一幅幅生活的画卷。
生活与自我意义的深刻探讨
《路边野餐》的主题是生活与自我意义的探讨。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引发观众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导演毕赣通过影片中的一系列细节,展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于寻找意义的努力。
影片中所呈现的生活场景平凡而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主人公在琐碎的生活中不断追问自己的存在意义,他寻找答案的同时也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毕赣导演用镜头诠释了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生活所蕴含的无穷价值。
《路边野餐》中的角色命运多舛,他们在探索生活意义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这些反转和转折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曲折复杂,更让人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影片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探讨了生活与自我意义的纷繁复杂。
用影像表达内心的思考
导演毕赣擅长用影像语言表达内心的思考。在《路边野餐》中,他通过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
影片中的每一个景象都富有诗意,独特的摄影风格和色彩运用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美感。导演毕赣运用镜头的语言,将观众带入主人公内心的世界,与他们共同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和思考的重量。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全面展示,《路边野餐》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中国电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导演毕赣的真实而质朴的叙事能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找到共鸣,并思考生活与自我意义的重要性。这部作品不仅引发了观众对电影的热议,也在国际电影界获得了广泛赞誉。
七、如何评价毕赣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我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影评,与大家交流探讨。
看到好多说“毕姓导演…”怎么怎么的,写点心里话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起交流探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因为与毕赣导演是本家,就更多写点心里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毕赣导演的成就比我大多了,也比我有好太多的机会与支持,天赋也比我好很多。我也在最低谷。因此请大家不要把我与毕赣导演比较。[作揖])
毕志飞
2019.1.2
想到几个“一步之遥”—毕志飞《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2019年元旦下午,专程去认真看了毕赣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看的过程中和认真看完后,想到几个“一步之遥”。
《地球》叙事虽然纷乱无章,但影片尝试要表达的其实也很简单,是一个中年男士因父亲去世回凯里后一些交织的经历、回忆和梦境,其中男士对女性的依恋、想象是一个要表达的核心。但我并不是说我看懂了影片的故事和主题表达。故事你看不懂就对了。尝试去看懂《地球》的故事是傻的表现,因为影片本来就不存在故事上的逻辑严密的设计。其实,形式上的散并无关系,外在表现可以呈现千变万化,但本片的主题表达也并不鲜明,这是影响本片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地球》的叙事,普通观众肯定看着会迷糊,但从文艺片角度,也并非是好的。
其实,自从看《路边野餐》起,我就发现了毕赣导演电影作品的一些缺憾,在故事叙述上不太追求严密的逻辑(这里主要指内在逻辑,外在形式散乱并无关系),在电影内容与形式表达的美学、哲学统一上存在不足,影片的内容充实、深刻、厚重上也还薄弱一些,而这是优秀文艺片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经典文艺片和大师代表作品在叙事上往往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形式极为散乱,各种高度省略、奇特创新,但都一定是形散神不散,一定都有一颗实实在在、光芒四射的灵魂。这也是我对毕赣导演作品《路边野餐》的感受:一部独特的低成本电影,很清新淡雅的风格,但在影片形式与内容统一,以及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方面存在一些缺憾。因此看《地球》是有一些思想准备,很期待着能看到毕赣导演的改进,但遗憾地发现内容与表达反而更加割裂了,画面、光影、技术出现大幅飞跃,但美学上的分歧、相悖却也越来越大,并在这部电影中放大到了较大的程度,这是很遗憾的一点,也正是影响了本片艺术性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当然,对于普通观众就会看得云里雾里了。本片的猫眼、淘票票等购票平台评分估计还得降。
来具体说说我感悟的几个一步之遥,与大家交流探讨。
真的没有想到影片的摄影、光影、技术能那么好,出乎意料,感觉《地球》的很多外在形式距离一些经典电影仿佛是一步之遥了。
比如,电影的摄影超棒,特别是灯光设计功力深厚,美术班底实力也不容小觑,在一些镜头的外在视觉元素、光影、构图上,真的很像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和香港电影大师王家卫电影的影子。当然,客观地说,那些经典画面中的神还是比较难以复制和模仿的。但也可以发现我们华语电影的摄影、美术创作部门能力是很强的,是本片的高超之处。
听一些影评说毕赣导演很喜欢一些电影大师,看过无数经典电影,其实这在《路边野餐》中的表现不是特别鲜明。但在观看《地球》的过程中,是可以鲜明感受到的,不断发现很多地方是在向一些电影大师和经典作品致敬,比如毕赣对塔尔科夫斯基好几部电影如《潜行者》《镜子》《飞向太空》的无比喜爱,也看到了对王家卫导演电影光影、台词设计的喜爱,以及对侯孝贤、杨德昌等大师镜头风格的致敬等。观影的过程,有一种电影是对很多大师电影画面光影元素、风格的杂糅集合感觉。
但我想说,这样的杂糅其实并不是好事。因为这些顶级大师各自特色鲜明的风格、电影元素无法很好统一在一起,会出现不少美学上的别扭和相悖,导致观影中各层次观众的身心别扭,而且拿到国际上,可能会让国际影人感觉咱们电影的独创性不够。所以说,电影看太多,如果不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可能反而并不是好事。其实,艺术可以从模仿和借鉴开始,但不如先选择一个风格进行,糅合很多就会适得其反,特别是那些顶级大师的风格往往是独一份、很难相互融合的。
比如,从《地球》中,我发现毕赣导演真的是十分喜欢和崇拜电影大师塔尔科夫斯基(1932-1986)。其实,在北大的时候,我也曾经深入研究过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他也是我最崇拜的导演之一,并是我在精神层面最钦佩的导演。研究他的作品,要深入研究他的成长背景、人生历程和创作环境。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极其沧桑悲壮的一生,近30年中只创作了七部电影长片和两部短片,但已足以令他排名电影史迄今为止最伟大导演的前几位,是电影史上最堪称“作者导演”称号的导演,大幅开拓推动了“诗电影”的发展,作品具有十分统一的风格。他正是世界电影百年中真正伟大的“苦行僧”,观看他的电影,如果你与他的内心对上了话,会被他的赤诚之心和坦荡、牺牲精神感动得痛哭流涕。(以上文字并非摘抄或引自某处,是我深入研究塔尔科夫斯基及其作品后的真切感悟和肺腑之言)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有强烈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深受俄罗斯民族的“圣愚传统”影响,富含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人类终极命题思考、救赎意识,而他作品的外在影像风格正是从他的哲学思虑中诞生,悲怆、深沉,是很符合表达内在需求且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例如,他的电影《乡愁》中的结尾,有一个教堂的破壁残垣镜头,是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悲天悯人”思辨意识的,但在《地球》中,有一个歌厅的巨大破壁镜头,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对要传达的主题起到了反效果和反作用,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致敬。
再比如,关于长镜头。长镜头分好几种,谈谈主要的、大量出现的几种:一种是日本小津安二郎、台湾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的以固定机位为主的长镜头,具有东方美学的含蓄、内敛的风格,一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电影时期的希望展现连续时空,充分发挥电影纪录属性的长镜头,贾樟柯导演前期一些电影的镜头风格具有这个流派的强烈色彩;还有一种是前苏联时期《雁南飞》等很多电影中运动复杂、带有一定炫技成分的长镜头。在《路边野餐》中,可以看到上述前两种长镜头的影子,在《地球》中,上述三种长镜头全部出现了,而且有些长镜头将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视觉元素(断壁残垣、雨水、地下室等)与“炫技”运动结合在一起表现。但“炫技”长镜头运动与塔尔科夫厚重、悲壮的画面氛围在美学上是不统一的,而塔尔科夫斯基本人也是反对之前的前苏联电影那些“炫技”长镜头的,特意发展了自己丢弃炫技运动、更希望突出影像真实纪录感和传达厚重、深邃悲壮感觉的长镜头。所以,毕赣导演的这个“结合”等于是把塔尔科夫斯基自己发展的长镜头又倒推回去了,关键是,塔尔科夫斯基式画面的厚重、悲怆氛围与炫技式的复杂运动在美学上是不统一的。
所以说,对于这些大师的电影不能随便借鉴其形式,会适得其反。而是应该首先认真研究他们电影的内在精髓,如何与形式统一,然后去寻找自己创作电影的灵感。因此,首先应该借鉴“神”而不是借鉴“形”,而且思考自己要表达的“神”,在此基础上去寻找自己要采用的“形”。与其借鉴外在形式表达,不如先追求“神”上的一步之遥。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所谓艺术片就是看不懂的电影。大家也别信那些说艺术片就是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言论。
我对电影史上那些最经典的大师艺术电影(最顶级)中的大多数做过很认真的拉片分析,并没有任何一部是没看懂的(包括很有名的那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而且这么多年也一直在不断感悟,一个由衷的认识是:那些经典艺术电影虽然很多普通观众不易看懂,但有专业的剖析分析后,你会发现几个特点:首先它的故事内在逻辑是十分严密的,虽然可能是打破时空顺序来叙述,还穿插一些梦境、幻想等意识流,但都是要为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并与其它内容紧密统一在一起,几乎没有任何部分可以删掉,否则就会影响整部影片的主题表达和哲理思辨,还有一个鲜明的标识是,外在形式与传达的主题、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可以说,每一位电影大师都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然后在自己具有强烈表达欲望和感悟的内容上,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创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形成了自己的电影美学观念和“独一手”的本领。特别重要的是,顶尖艺术大师的思维都是非常严谨的,他们做艺术创作设计时,很多时候不比设计理工科、高精尖的航天航空设备省心和粗拉。经典文艺作品的叙事架构同样是“高精尖”的,绝非是随意创作,都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从物理、艺术、美学等角度极合理、极美的状态分布和架构设计。
有一个经典例子,库布里克与应该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联合创作剧本并执导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他们在NASA等机构帮助下,像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一样精确研究和设计,影片中对人类文明的许多预测在后来的几十年得到了应验,包括后来的人类登月,成为影史上的一部科幻片封顶之作。
我还想到了一个“一步之遥”,如果实现了还真就会对毕赣导演和艺术电影发展没什么好处。
就是,假设这部电影再获得一个大奖,而且并没有多少机会跟大众和各行各业精英代表观众见面的话,还会有很多人来高度吹捧这部影片,还会继续捧杀毕赣导演,结果就是真的毁掉了毕赣未来的大好前途,而且给国内的文艺片发展和很多青年电影人,带来不利的引导。离这个可怕的事情也是一步之遥。
得亏没有误获大奖,也因为大规模的宣发而跟大众见了面,不仅很多大众,还有很多行业精英人士也看到电影和发表自己的观影意见,全社会力量及时纠正了我们一个夸大的、不合格的文艺片评价之风,也阻止了以“捧杀”的方式毁掉本来很有前途的毕赣导演和影响中国文艺电影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是毕赣导演的幸事,也是中国文艺电影的幸事。
给毕赣导演的几点建议,其实不必将很多喜爱的电影元素都杂糅到一起,也不必过于借鉴一些电影的外在形式,还是主要用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从内容去寻找最合适、精彩的形式,如果借鉴某一位大师,也可以主要先主要借鉴一种风格,后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像表达风格。艺术,一定是要独创的,才有真正的艺术价值。独创性正是艺术片的一个核心。
当时,第一次看到贾樟柯导演的开山之作《小武》,很是震惊,极具独创性,将新现实主义理念成功实现了山西县城本土化,拍出了一部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县城电影”的开山之作,对国际电影发展也有积极意义。而毕赣导演的电影中独创性还是有所欠缺的,《路边野餐》中有贵州山村那种清香淡雅的氛围,但到《地球》中就匮乏了,而且形式与内容表达不太相符,内容充实度、深度还不够,逻辑上也还不够严谨。
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界观众评论,任一些影评力量和网络电影文青再努力辩护,《地球》可能很难挽回声誉了,可能也会给毕赣导演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与毕赣导演也是本家,冒着被大量网络文青们喷的风险,说了点实话,其实是真心希望能够给予毕赣导演提供一些真实反馈和帮助。而且,也想让广大的观众明白,真正优秀的文艺片是很伟大的,别对文艺片产生误会,那些伟大的艺术片真的是可以荡涤人的灵魂、推动人类思想发展的。
说实话,毕赣导演的成就比我大多了,也比我有好太多的机会与支持,天赋也比我好很多。衷心希望毕赣导演能够沉下心来,认真总结,弥补在内容、哲理思辨、逻辑上的一些不足,从内容出发去寻找形式上的表达,那么,拥有那么好的机会和那么多的支持,相信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骄傲!共同期待!
毕志飞
2019.1.2
八、为什么老师不建议喜欢导演毕赣?
作品太少,还不成体系。而且大都没有具体的历史坐标,没办法放在人文或者社会变迁等话题里延展补充。而且毕赣作品还受塔可夫斯基、侯孝贤、王家卫等知名导演影响较深,如果说喜欢毕赣还不如追溯其源,往上摸索一下,讲讲更早一批成名且相当一部分已经作古了的导演,至少这些导演被人盖棺定论后也有足够多的资料可供查询。
当然目前就毕赣的两部长篇来来看,他能说是非常出色的且在如今影坛占据一定地位的导演了。个人更喜欢《秘密金鱼》和《路边野餐》,第一次知道《野餐》影片本身成本只用了20万我非常兴奋。《地球》说实话有些油腻了,模仿痕迹很重。
自己一点拙见,希望能有所帮助。
九、如何评价毕赣电影《路边野餐》?
在小八看来《路边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虽然可能在部分观众眼中觉得这部文艺风格的片子有些难懂,看完之后并没能理解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寓意,但却也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做《路边野餐》,可实际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没有半点关联。主要都是围绕着剧中的主要人物“老陈”在讲述着。在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不多,人物关系也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客观来说电影前半段的剧情多多少少会让观众觉得略有些乏味,这也是部分网友看到一半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原因。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真正的精彩之处正是在于电影的后半段,老陈踏上火车进入梦境之后的剧情设计的着实是很精妙的。很多观众之所以说没看懂这部电影也正是因为后来老陈进入梦境后所发生的一切让大家觉得摸不着头脑。伙哥倒是觉得与其说那是老陈的梦,不如说那是老陈潜意识里经常在幻想的画面。年轻的理发姑娘是老陈妻子年轻时候的模样,他鼓起勇气在路边为这个和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唱上一首《小茉莉》,似乎是为了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是侄子卫卫长大的模样,其实这样的一个设计等于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三个时空重合在一起。导演用镜头语言把不同时空过渡到了一起,想要表达的就是老陈最期待的生活状态。可是三个时空终究是无法重合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卫卫也还没有长大,老陈也依然是孤身一人。其实伙哥觉得“路边野餐”所表达的的真正寓意是人生中的短暂相聚,匆忙而又未知。相信每一个看懂了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能从这部作品中品味到很多内容,关于人生,关于身边的家人爱人等等。每个人也会根据自身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见解赋予这部作品一个不同的阐释。与诸多颇受好评的大制作相比,《路边野餐》的拍摄风格则是一切从简。这部制作成本仅仅五十万的影片能够取得现有的成绩属实是非常难得也特别不可思议。伙哥只能说毕赣确实是一位很有想法和天分的年轻导演,他凭借此片获得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等诸多奖项也说明了他和他的这部电影都是成功且颇受认可的。事实证明并不是高投入和大咖加盟的大制作才是好作品,像《路边野餐》这样走简约路线的片子一样只要内容丰富充实也一样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十、青年导演毕赣凭借什么影片?
青年导演毕赣凭借《路边野餐》获得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毕赣(1989年6月4日-)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2008级编导专业,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摄影师。
2008年,在大学期间拍摄了个人首部短片《南方》,并在校内“光影随行”影展获得金奖;2012年,他拍摄的黑白短片《金刚经》获得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2015年11月21日,毕赣凭借电影《路边野餐》获得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2016年获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
2021年4月,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宣布学院正式成立,山西电影学院披露师资阵容,毕赣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