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寿水果 > 黑老虎 > 正文

有谁知道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发展状况哦,给发一下答案哦

2023-08-09 15:53:56  来源:网络   热度: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

目录

基本简介

产地介绍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

传承意义

开发前景

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

朱仙镇木版年画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遗产名称:朱仙镇木版年画 申报时间:2006年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所属地区:河南 遗产编号:Ⅶ-7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明至清朝中叶却为中原商坞要冲,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它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合称中国四大名镇。 [1]

编辑本段产地介绍

开封朱仙镇,自古就是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日前,朱仙镇入选“中国最美的村镇”,让我们一同走进朱仙镇,领略它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古风古韵。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侠客行》中,有“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一句。战国时期的勇士朱亥勇武过人,深受信陵君信任。相传,朱亥原来住在镇北一个名叫仙人庄的村子里,故称朱亥为朱仙,并把朱亥的故里称为朱仙镇,这就是朱仙镇一名的由来。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有些地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来妆饰,而朱仙镇的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年画是黑老虎。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誉。 [2]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 朱仙镇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10种。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而开封朱仙镇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协调一致。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其主要特点为: 1、色彩艳丽:朱仙镇门神用色,非常讲究,使用颜色的配方,是以民族传统的技法,使用传统工艺,精炼配制而成,用此种颜料,印制出年画,色彩鲜艳,日久不脱色,呈现出对比强烈、色彩浑厚的风格。 2、形象夸张:朱仙镇门神,从版面上看,表达正面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画面较多,塑造英雄人物,一身为了正气、忠诚、朴实,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英雄人物的真实形象;人物媚态:朱仙镇年画多为人物画,表达的是英雄人物高大形象,表现出一身正义,纯正无私的精神,看后给人以正义感。 3、线条粗犷:版面的图案,线条雕刻的有阴、有阳、较粗、豪放,粗细对比性强,采用古代人物画的技法,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线条粗实纯厚,富有野味,具有北方民族地方独有的纯朴、厚实、健壮风度。 4、构图饱满:朱仙镇门神是以继承传统技法而构图。很有它鲜明的地方特有艺术。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有空白地方较少。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的巧妙,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的图案,美感性强。 5、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编辑本段传承意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曾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 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三百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整个朱仙镇木版年画印制规模很小,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上。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人已寥寥无几,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3]

编辑本段开发前景

朱仙镇木板年画抢救、发掘、整理,当务之急: 几年前,在开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手抚一件件精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出过“再不加紧挖掘、保护、开发,这年画鼻祖也有消亡的危险”的喟叹。 如今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已列入我国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开封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越来越少,珍贵的雕版仍在流失,尤其严峻的是,在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朱仙镇,懂得雕刻、印版的艺人已经所剩无几。 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提及年画,不禁感叹:“如不及时抢救、发掘、整理,何谈产业发展,何谈创新发展?” 郭太运:回首曾经的辉煌 据郭太运老人讲,北宋时期,经济飞跃发展,科技高度发达,雕版印刷业极度繁荣。自此门神画转向刻版印刷。《东京梦华录》有这样的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一个“皆”字写尽当年东京木版年画印刷、销售之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当时年画作坊遍布京城,甚至宋室宫廷也办作坊。官民竞办,木版年画发展繁荣。由于明代朱仙镇水运发达,开封的木版年画印制中心向朱仙镇转移。明清之际,朱仙镇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文献记载:清代盛时从事年画业者近300余家,清末犹存70余家,成书于民国初年的《岳飞与朱仙镇》也记载:“(木版年画)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由于黄河濒泛,朱仙镇渐失水运优势,于抗战时期该镇“天成”及其分店陆续迁往开封与振源永、泰盛源、云记源昌等60余家画店散布于市内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一带,再次掀年画印制销售高潮。年画老艺人郭太运说:“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农历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各地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任鹤林:产业化文章如何来破题 痴爱年画艺术研究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20余年一直致力于年画调查研究和年画产业化探索。近年来不断为年画产业化发展奔走呼号。他告诉记者,年画产业化要破题,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年画的产业化首先要上升到由政府主管的高度,成立专门组织和机构,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开发,由局部的、零散的、自发的工作状态,转变为全面的、规范的、有序的轨道。任鹤林语重心长地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宝贵遗产是属于全民族共有的,当然也属于开封人民,属于朱仙镇人民。开封的年画专家和朱仙镇的艺人应该有大开封、大文化、大年画的观念,停止无谓的论争,捐弃前嫌,齐心协力,取长补短,提高年画质量,把年画的产业化文章做好。 第二,要尽快拨付一些抢救资金,把散落民间和外地的史料雕版找到,哪怕是复制回来,让老艺人有机会把手艺传授下来。任鹤林说,许多年画都是孤品,比如鲁迅生前收藏的年画等。他说:“这些年,我已经整理出300多种年画,要尽快把这些孤品年画刻成版,把画印出来,然后研究、印刷、发行。”任鹤林特别强调,老艺人日渐衰老,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的技艺传下来。他说:“能否办一些培训班,培养一些热爱年画艺术的年轻人,让他们把数百年的年画艺术接力棒传下去。” 第三,中国木版年画发源于开封,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开封应尽快筹建年画艺术博物馆。任鹤林告诉记者,杨柳青、武强、潍坊、杨家埠、绵竹、桃花坞等地都建有专门的年画艺术博物馆,但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和发祥地,竟没有专门展示年画艺术的博物馆,岂不可惜、可叹。 第四,年画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认真保护是前提,创新必不可少。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技法也要与时俱进,应提倡科学创新。门神画由手绘向雕版拓印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朱仙镇年画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画的草根性使它在上个世纪以“大众”为借口的各种艺术演绎中成为一个宠儿。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柳青、桃花坞等地已经开始市场细分,传统年画销农村,创新年画销城镇。在天津、上海,年画发生“变种”,祈求美好的民间神话图像被带有商业含义的时尚美女图像所取代,或者说,同样带有祈福、祈美、祈富含义的时尚美女成为了市民的新偶像。而以这些时尚美女为题材的城市风情年画开始风行城市。广告年画、月份牌年画开始风行。市民主题在年画中浮现,年画与时尚美女、广告捆绑在一起,构图方式和符号系统发生变化,让这些新年画跟上了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任鹤林最后说:现在本省已无专业出版社,春节年画市场已被外省出版物占领。据1996年不完全统计,河南就有1亿扇门,一门一画必不可少。如今又过10年,河南恐怕已大大超过1亿扇门。一扇门2元钱,就是3个亿至5个亿,河南年画出版效益相当可观。对此不应该悲观,年画发展前途无量。这种经验,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化可资借鉴。 有市场 就有明天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托夫勒说得好:“有市场就有明天。”一位深入农村采风的作家曾经写道:“缺了精神食粮的年画,过年就没有年味。农民觉得贴不上称心的年画,就不算过年。”其实,市民何尝不是如此,不贴年画能算过年?过年没有年画,就成为社会问题了。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年画有广阔的市场。有人民群众的不竭需求,年画就不可能消失,那么年画产业化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4]

编辑本段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

2010年3月21日,在开封县朱仙镇,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内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画博物馆。该馆建成后,不仅全面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还将展出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画。博物馆的建成,将有利于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理、收藏、研究、保护和开发。年画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建筑样式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总投资2160万元。馆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题写。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