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北京的交通面貌
北京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
来源:看中国网 作者:徐刚
旧时奔跑在北京大街小巷最普遍,最廉价的一种交通工具是人力车,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当时人力车夫的典型代表。人力车,北方叫洋车、胶皮,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发明于日本,大约是在1874年传人中国,是由一名来华贸易的日本商人进献给慈禧太后的。慈禧太后于光绪初年出宫时曾经乘坐过这辆人力车,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比较原始,两个轮子都是木制的,比较高大,车轮上包了一层铁皮,以使其坚固,因而又叫作“铁皮车”。车厢是木制方形的,比一般人力车的车厢要宽大。由于这辆人力车是御用的,所以车身漆为黄色,车垫子是用黄龙缎子做成的。现在这辆人力车陈列在北京颐和园里。清朝末年,北京的人力车逐渐传入民间,结构设施不断改进,夏天用帆布做的防雨遮阳篷,冬天则改用蓝布加棉絮做成的暖篷。包月车一般都比较讲究,夏天用通风透气的黑纱篷和雨布做的防雨棚,冬天除用暖篷外还有自备的毯子,为坐车人包腿盖脚,用以御寒。上等车一般装有四只车灯,并在车把和车身上装有黄白铜做的花饰,俗称“周身铜”,也叫“大花车”。中等车上有退光漆,两只车灯,装有脚铃。下等车则周身都用铁活,涂黑油漆,俗称“黑老虎”。随着历史的进步,人力车迅速减少,三轮车逐渐流行开来,很多的人力车夫也都改蹬三轮车了,直到北京解放,人力车才完全取消了。
人力车被淘汰,应运而生的是省力实用的三轮车。三轮车大约出现在本世纪20年代,北京的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人赠送给当时北洋政府的大官僚江朝宗的,到了1937年,北京的街头上才出现了营业性的三轮车。由于三轮车比人力车轻便、快捷、稳当,车夫的劳动强度比拉人力车要小,并且价格也不太贵,因而发展很快。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战略物资紧张,汽油和柴油等动力原料奇缺,汽车的运营量迅速减少,刺激了三轮车的发展。
三轮车是人力车与自行车的结合体,体现了自行车与人力车的优点。前部有一个可以转向的车轮、车把、车铃、车闸、脚蹬子和车座,用链条带动后部的车轮联动,状似自行车但车架、车轮等部件都比自行车粗壮。后部以车厢为主体,为木制半圆形,比人力车的车厢宽大,可以并排乘坐两个人。车厢上安装有可以折叠的防雨篷,下面装有弹簧和两个轮子,座位的下面是一个木箱子,可以开启,箱内存放车夫的修车工具或其它杂物。座位上有坐垫,下方有脚踏板,脚踏板比较宽,不仅可以放脚,还可以放乘客随身携带的皮箱、行李等物品。有的人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东西较多,回家时则雇用三轮车。三轮车的出现受到了北京市民的喜爱,当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天秤”。
货运三轮又称为平板三轮车,出现得比较晚,这种车没有车厢,而是在两个后轮之上装有车架,,车架上装有“平板”,专门用于货物的运输。
解放前,三轮车和人力车一直是北京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担负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客运量。据统计,1917年,北京共有人力车20674万辆(其中自用车2286辆,营业车17988辆)。1939年,人力车共有37036万辆(其中自用车2489辆,营业车34547辆),当时的北京人口仅有130万人,而人力车夫就有5万多人。此后,三轮车逐渐地开始取代人力车,到了1940年,北京城出赁三轮车的车厂子就达到了200余家,三轮车总数达到了1万辆左右。到了解放前夕,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三轮车,人力车已寥寥无几。
解放以后,由于电汽车等公共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载客三轮车一度在北京的街头消失,只有平板三轮车还活跃在大街小巷,为市民服务。
改革开放中,北京建设不断提速,面貌日新月异,可谓花团锦簇,气象万千。随着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城的古老文化韵味吸引来了无数的国外旅游者,客运三轮车又应运而生了。在北京旅游项目中,外国人最喜欢的是进入市井人家的“胡同游”。“到胡同去”,成了客运三轮颇具魅力的广告语。汽车进不去的胡同里,三轮车却能够穿梭自如,因而格外受到外国旅游者的青睐。现在的三轮车比解放前的三轮车可漂亮多了,也舒适多了。车篷子檐上的流苏摇曳着,车铃铛在和风中清脆地响着,加上车夫一口地道的京腔,热情地招呼,吸引了大批外国人。现今三轮车已经成了北京街头的一景,为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这个特点在北京体现得最明显。北京现有自行车数百万辆。每天清晨,无数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从一条条的胡同中涌出,在各条大街上,形成了一条条蔚为壮观的车流。
据说,自行车的第一位发明者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当时他曾画出了自行车的设计图,但没有制造出实物来。1791年,法国人希布拉克在玩具木马上安装了两个轮子,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自行车。后来,自行车传入中国。解放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上海的“永久”、天津的“飞鸽”都是知名品牌,造型新颖,质量上乘,价格适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在全国畅销,而且还远销受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代步工具,家里没有自行车或不会骑自行车在北京才是一件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1988年全市拥有自行车755万辆,居世界大城市之首。
解放时的北京街头还有一种交通工具,它骑着铁轨走,两头都能开,一路走一路响着清脆的铃声,四平八稳,速度慢得出奇。这就是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是一种以电作为动力的机械运载车辆,车在铁轨上行走,轨面与路面持平,在车顶上通过导电杆与架空的电线相摩擦,进行连接,得到电力,启动车上的电动机,带动车轮进行转动,并以地上的铁轨作为电的回路。有轨电车没有喇叭,而是安装的铃铛,由司机用脚踩踏,发出“铛铛”的声响,以起到警示路人的作用,因而老北京人都管有轨电车叫“铛铛”车。
北京的有轨电车早在19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1880年,为了使北京城与铁路线连接起来,外国人修建了一条从永定门到马家堡的有轨电车线路,全长15华里,后来在1900年被义和团拆毁,电车也被砸烂了。民国后有轨电车逐渐发展起来,直到1958年,有轨电车停驶了两条线路,到了1959年3月,北京内城的有轨电车全部停驶。据说,当时本想留下外城从永定门火车站经天桥、天坛北侧至体育馆的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作为纪念,后来为了适应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这最后的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于1966年5月停驶了。北京的有轨电车结束了它42年的历史,被全新的无轨电车所取代,那“铛铛”响的铃铛声,永远地告别了北京。
汽车终于登上了北京公共交通的帅座。汽车的发源地在欧洲,是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一种机械交通工具。汽车的出现,是人类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革命,很快就发展成为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北京的第一辆汽车出现在1898年,是外国人赠送给慈禧太后的,这是德国杜依尔汽车公司所生产出的第一代“奔驰”轿车,这辆车为长方形,有马车轮子似的四个大轱辘,以柴油为燃料,车上有前后两排座位。这辆车原来放在故宫,后来运到了颐和园,供慈禧太后游览时乘坐。由于司机的座位在前面,慈禧坐在后面,使她很不高兴,因此只乘坐了一次就弃之不用了。清光绪末年,由于和国外通商日渐繁多,进口的汽车数量也随之而增多,而当时的乘坐者大多为清朝显贵和衙门的官员。进人民国以后,北京街头上的汽车逐渐多了起来,除外国使馆、洋行的汽车外,一些北洋政府官员、军阀、洋买办、富商也都使上了汽车。到解放前夕,北京街头跑的都是外国车,有人戏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解放以前,北京的公用汽车很少。整座北京城仅有少数几辆破旧的消防车,并且经常发生故障。后来有了公共汽车,解放初期缺少汽油和柴油,甚至还有驮着“大气包”的公共汽车。1949年北京解放时,全城仅有49辆有轨电车、5辆公共汽车、21000辆人力三轮车、1400辆人力车,140辆出租汽车。道路狭窄,土暴尘扬,市民出行极不方便。
为了发展北京的公共交通事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以“私访”的形式悄悄地同群众一起“挤”公共汽车,了解群众“坐车难”的问题,并和北京市领导一起研究解决公共汽车发展中的困难,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单车后面挂个车厢,用“转盘”连结在一起;开辟快车线路20条,其平均车速提高20%以上,缓解了繁忙路段上的拥挤现象。组织数百个企、事业单位和在京机关,错开上下班时间,使高峰小时乘车人数减少11%以上;开辟4条夜班公共汽车线路,解决夜班工人和上下火车旅客乘坐公共汽车的困难。到1956年,北京的公共汽车运营线路发展到了27条,线路长度达356.56公里,客运量达到2.35亿人次。1957年2月北京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通车。1966年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停用。到1976年,北京的公共汽车总数已经达到了1954辆,线路增加到98条,总长度为1191.6公里。1988年北京有公共交通线路199条,车辆4787辆,运营里程达2000多公里。出租汽车10833辆。1965年7月1日动工兴建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到1988年有2条线路开通运行,总长41公里,全年客运量3亿多人次。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展速度!
但是,面对北京的发展速度,北京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还是显得太慢,一再提速。
随着市区的扩大,卫星城镇和工业区的建设以及大批居住区的兴建,北京的公共汽车目前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并不断开发新的线路和新型车辆,例如空调豪华车、双层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等,使北京市民出行更加方便,成为了北京公共交通中一支最主要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有市区公共汽车、电车1路―124路;夜班公共汽车201路―212路;城郊区公共汽车300路 ―501路;巴士专线公共汽车501路 ――859路;郊区专线公共汽车901路 ―988路;双层公共汽车特1路 ―特8路;运通公共汽车101路 ―206路。城铁联结线临1路 ―临9路;专线公共汽车康恩专线、百利宝专线;旅游公共汽车线路18条,分每日、双休日运行;地铁1号线、2号线;城市轻轨;城铁八通线等。除此之外,出租车日夜巡弋于街区,方便便捷。长途公共汽车四通八达,远连外省,城际班车豪华舒适,连卧铺都有。北京到天津,20分钟一班车,上车看会电视就到了。郊区旅游还有火车线路。卫星通讯系统,网络服务等高科技手段也已经大量运用到公共交通事业中来。多种经营模式不但搞活了公交经济,而且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近年来,北京的车辆急剧增加,不少家庭都开始以车代步,圆了轿车梦。路修得再快,赶不上汽车卖得快;路修得再多,也赶不上汽车增加的多。据交通专家介绍,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发展进程的经验,当千个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达到300万辆时,其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必须达到300公里。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交通不应以限制小汽车的发展为代价,而是需要制定相应的城市综合交通对策。因此,伴随北京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需要加快进程。为此,北京地铁的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将达到113.96公里,位居各国各大城市首位。北京的地铁建设始自1965年,工程共分两期进行。1984年9月,地铁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共长39.7公里,设有29座车站、2座地面车辆段。1987年环线开始运行后,从石景山苹果园至复兴门正式命名为“地铁一线”,环行线命名为“地铁二线”。1992年9月,地铁复兴门至西单站工程建成,地铁一线从石景山苹果园站可直通西单站,环线可在复兴门站转车至西单站。西单站主体结构长260米,高13.5米,宽26米,属双层岛式车站,也是当时北京市最大的地铁车站。截止1997年底,全市两条地铁线路总长41.6公里,拥有地铁机车435辆,年客运量4.5亿人次,占全市公交总运量的11.4%左右。2005年,北京市还将建设首都机场轨道、五号线、四号线、十号线(含奥运支线)、九号线,建设速度前所未有。除了近年开工建设的5条轨道线外,良乡线、顺义线、昌平线3条京郊铁路线建设工程也正在紧张筹备。其中,顺义线已面向社会招标,这也是北京市首条启动招标的郊区轨道交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北京显示了空前的魄力!
正在建设和已经规划的地铁四号线长26.2公里,起点为丰台马家堡,向北经菜市口大街、西单大街,由新街口向西,经西直门外大街至白石桥向北,沿白颐路、中关村大街、圆明园,终点为颐和园北宫门,全部为地下线,共设23座车站;正在紧张施工的地铁5号线全长27.6公里,南起丰台区宋家庄,北至昌平区太平庄,设立昌平太平庄站、天通苑站、立水桥站、立水桥南站、北苑西站、大屯东站、惠新西桥站、北土城东路站、和平西桥站、和平里北街站、雍和宫站、北新桥站、张自忠路站、东四站、灯市口站、东单站、崇文门站、磁器口站、天坛东门站、蒲黄榆站、刘家窑站、宋家庄站等车站。其中除6座地面站外,全部为地下站。地下将穿过南北护城河、地铁1号线、2号线、盖板河等,线路埋深在20米以内。目前5号线上的崇文门车站等工程正在施工之中,预计2006年建成通车;地铁九号线是北京市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修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之一,南起丰台区郭公庄(世界公园),向北经北京西站至白石桥,线路全长约18.3公里。其中一期工程起点为北京西站,向北与地铁一号线在军事博物馆站交叉,终点为白石桥,线路全长约5.9公里,预计2004年开工;地铁十号线(一期)起点为海淀火器营,向东沿知春路、北土城路,在熊猫环岛与地铁奥运支线接线,在太阳宫沿东三环向南,穿过CBD地区。该线路分别与地铁四号线、城市铁l路、地铁五号线、地铁一号线相交。线路全长26.2公里;奥运支线以奥运公园为起点,沿中轴路向南在熊猫环岛接入地铁十号线,线路全长4公里。此工程对解决奥运公园、中关村、CBD地区的交通问题将起重要作用。此外,良乡线、顺义线和昌平线3条京郊铁路线建设工程也正在紧张筹备。其中,顺义线已面向社会招标,这也是本市首条启动招标的郊区轨道交通。良乡线起点为永定门终点为良乡,线路全长32.4公里,预计2006年完工;西直门至昌平的昌平线全长44公里,预计2007年完工。
按照最新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调整规划,2008年以前,北京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154公里,加上市郊铁路,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300公里。按照2020年的中期规划,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将达到798公里。根据远景目标,北京还将继续加大城区轨道线网密度,对城市重点建设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其中包括新建两条穿城对角线的轨道;以缓解北京传统棋盘式交通的不足;增加第二条环线地铁;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延伸到市区周边边缘集团和较近的卫星城。按照2050年的长期规划,北京将有22条市区轨道线路,总长693公里,加上郊区线路300多公里,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承担客运总量的比例要达到50%至60%。
自1987年起,北京先后兴建了京津塘、首都机场和京石三条高速公路。被称为“中国第一路”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起自北京四环路十八里店,终于天津塘沽区小新滩,全长142.7公里,其中北京段35公里,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这是一条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大动脉,全线于1992年竣工。号称“国门第一路”的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西起三元立交桥,东至首都机场2号桥,全长18.1公里,双向六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设计时速120公里。沿线新建8座立交桥、5座大中型桥梁、8座人行通道,其中四元立交桥是目前北京最大的立交桥,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2008年的北京市区道路网将由5条围绕市区的环城路和从市中心向四周伸展的11条快速路组成。环路之间由众多的主干路和支路连接。为了加速交通建设,北京已经制定了到2008年前完成的道路扩建计划,其中包括计划建设93公里的五环路、35公里的城市快速路联络线和扩建105公里的城市主要道路。这些项目已在实施过程中。
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交通规划中,二环路、三环路和四环路特别是四环路将发挥重要作用。规划中的路网采用方格网、环线加放射线的布局,道路系统划分为三个功能层次,即市区快速路冈、主干道网和支线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上将建快速公交线路,同时建立公交优先系统,包括公交车道、公交先行和信号优先等。
使交通通达性变好
北京市有流动外来人口3600W人 光靠公交等交通工具远远不够满足日常需要 地铁方便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舒缓了交通拥堵